2025年2月16日刊| 总第3879期
当下,微短剧正以燎原之势崛起,迅速挤占市场。为了紧跟受众观剧习惯的转变、突破自身发展困局,众多传统电影、长剧从业者也纷纷开始关注这条新赛道。
早在两三年前,就已经有不少成熟的传统影视公司、平台甚至电视台,开始对微短剧进行尝试与探索。近期更是涌现了不少颇受关注的传统影视制作方的微短剧作品。比如完美世界影视旗下微短剧团队制作的《夫妻的春节》、欢娱影视的《吉天照》。
《夫妻的春节》
但微短剧从商业模式到创作、拍摄与呈现方式,皆与传统电影、长剧有所不同,传统影视制作方在微短剧的探索上需要面对很大挑战。
而早已经摸清了游戏规则的微短剧制作公司牢牢占据着市场,传统影视制作方要想与之分庭抗礼并不容易。
除了故事节奏、内容风格的差异以外,微短剧公司的市场运作逻辑也与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大相径庭。
微短剧公司主打以量取胜。他们通常会以年为单位规模化生产百部甚至数百部微短剧,不求部部精品。
而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在电影、长剧的制作过程中,习惯了反复打磨、追求精品,同时他们庞大的主营业务及团队构成也很难支撑他们量产微短剧,除非他们彻底转型微短剧制作公司。
即使手握更加专业、强大的资源,但在类型制作经验、生产模式、底层逻辑等诸多层面上,传统影视公司都很难战胜微短剧制作公司,有一种“大刀拧螺丝”的无力之感。
精品化路线算是传统影视公司切入微短剧的主流方案,但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,毕竟背后的风险与试错成本不容小觑。
为了给从业者拨开迷雾、窥一斑以见全豹,我们全方位采访了2024年初次尝试竖屏微短剧的CCTV-6电影频道的制作团队,并通过制片人、编剧、导演、演员等主创的不同角度,探讨传统影视人在微短剧领域的探索之路。
制作、创作逻辑大不同
2024年,微短剧迎来进阶式发展。
主管部门大力鼓励微短剧良性发展,推出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等相关计划。
CCTV-6 电影频道的制作团队也投身其中,于2024年上线了精品微短剧《爱之城@第一季》之《春天情书》,并安排在电影频道周末黄金时段播出。
为了解决竖屏微短剧与电视屏幕的比例差异问题,电影频道精心将其制作成节目,由金牌主持人蓝羽主持,与观众一同观剧。这一举措,也得以让微短剧首次在电影频道实现上星播出。
团队制片人兼编剧黄钧妍表示,微短剧深受当下大众喜爱,他们希望紧跟时代潮流,主动拥抱这一新兴形式。
但作为电影人,初次尝试微短剧并非一帆风顺。黄钧妍坦言,搭建微短剧团队困难重重。
黄钧妍
“以往,即便小体量的文艺电影,也能轻松邀请到顶流卡司,但微短剧在号召力方面确实明显不足。这使得团队在与平台及演员等主创沟通时,成本大幅增加。”
不过,黄钧妍表示,微短剧的制作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宝贵而高效的制作经验。
“通过制作微短剧,团队既接近了大众需求,又获得了快速成长。制作一部电影往往要耗时两三年或者更久,而微短剧仅需两三个月。这就能让团队快速积累全链条制作经验,对团队和个人发展十分有益。”
同时,电影团队制作的微短剧带有鲜明的电影基因。
市面上主流微短剧多以特写镜头为主,节奏快、表演冲击力强、反转多且戏剧冲突密集;而电影频道的微短剧处女作则节奏舒缓、故事文艺,镜头景别丰富,追求画面的唯美与意境,市场宣传和推广的方式都跟传统微短剧有较大的差别。
但电影人的这种探索,对提升微短剧品质、拓宽其表现方式意义重大。
黄钧妍透露,接下来他们会继续拍摄《爱之城》的第二季“夏日主题”微短剧。
同时,团队正在规划更符合主流微短剧风格的作品,如筹备中的《我的吃货女友》。
而通过交流,可以看出传统影视制作方在微短剧的制作上,确实还需要不少探索。
执导方式别有特点
影视作品是以镜头为载体的视听产品,导演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基调,微短剧也不例外。
谈及微短剧在拍摄层面与电影长剧的区别,《春天情书》导演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谢瀚锋进行了分享。
“由于体量限制,微短剧的所有拍摄环节都体现着被极限压缩的‘微’与‘短’。在小团队中,大家几乎都身兼数职并同步推进各项工作;时间周期也极短,像选景、选角、剧本完善都是在开机倒计时中完成的。
从创作角度来看,目前这种节奏对创作空间的提升与发挥充满了挑战。但这也客观上要求团队努力适应,并训练出一种快速且高效的工作模式。”
谢瀚锋导演表示,微短剧与长剧、电影在拍摄上最大区别在于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的不同。
“微短剧的画面比例与电影截然不同,这就意味着镜头语言和构图方式必须随之变化。对于习惯了横屏拍摄的电影、长剧导演而言,需要有意识突破横屏创作惯性,同时在场景选择和画面结构上充分挖掘全新的构图优势。
比如在我执导的这部微短剧中,有不少男主与兄弟在校园中对话的戏份。为了更加贴合纵向的构图方式,我就将两个男生的戏份主要设计在宿舍上下铺之间。
这样就能将两个男生从惯用的左右并列关系,转变为适合纵构图的上下关系。这种看似微小的处理,却能让构图更加舒适,同时也需要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摸索。”
作为专业院校的教师,谢瀚锋表现出对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式极大的尊重。
“我们相信微短剧并不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,与传统的影视作品没有高低之分,并希望以专业与真诚的态度完成优秀作品。”
谢瀚锋认为,影视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,而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火爆与激烈竞争,他相信微短剧的品质会越来越好,并跳出预算少、周期短的恶性循环。
同时,谢瀚锋导演也表示会继续进行微短剧的创作与拍摄。
“我接下来会在拍摄手法、叙事风格以及题材选择上,进行更加大胆尝试与突破,力求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微短剧观看体验。”
表演风格自成一格
为了了解演员在参演微短剧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,我们还采访了参演电影频道微短剧的男演员田鸿杰和叶啸秋。
田鸿杰
这两位演员也是初次尝试微短剧。田鸿杰是00后新生代演员、歌手,而叶啸秋此前参演的也主要是电影和长剧集。
谈及微短剧表演的特点,田鸿杰表示:“微短剧整体节奏比长剧、电影更快,这就要求演员之间要足够默契,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酝酿、磨合并演绎出作品所需的情绪反应,在演绎方式上也需要在尽量自然的基础上,相对夸张一些。”
叶啸秋也同样认为微短剧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表演要求。
“微短剧由于篇幅有限,往往一个眼神、台词就要承载人物关系转折,这对演员的细节把控力要求更高。”
同时,叶啸秋分享了自己在微短剧中塑造角色的经验。
“我会尽量去抓住角色最具辨识度的元素,比如特定的手势、口头禅等等,并在首场戏中强化植入,10秒内建立人物画像。”
叶啸秋
微短剧不仅故事节奏快,拍摄周期也很短,这就需要演员更快进入角色。
对此,田鸿杰分享说:“我会提取角色中与自身经历比较相似的部分,回溯当时的状态,帮助我尽快进入角色状态。”
同时,两位演员都表示并不会在意微短剧等外在形式,而是会努力探索与微短剧相适应的表演方式,不断提高自身演技。
田鸿杰更是分享说,后续还有一部风格完全不同的短剧待播。
随着微短剧这种剧集形式的不断发展,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长剧演员甚至“电影咖”愿意投身其中。行业偏见也会随着精品微短剧的探索,以及主流影视制作公司、平台的全面入场而逐渐消融。
【文/云看天】